石固狮舞
  • 基本信息
  • 地理分布
  • 历史渊源
  • 相关作品
  • 传承人
  • 主要特征
  • 重要价值
  • 项目图片

    石固镇的狮舞远近闻名,并因狮舞已形成传统并广泛开展而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石固镇狮舞始创于清末,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把现代歌舞的特点融入其中,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日臻完美。它着重运用技巧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常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表演高难动作。狮子舞以铜器、鞭炮、火綂伴舞,统一指挥、统一节拍,声势浩大,激越振奋,深受群众喜爱。目前,石固镇有近20个舞狮队,舞狮队伍达到千余人。2012年石固狮舞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位于长葛市西南13公里处,地处禹州市、许昌县、长葛市两市一县交界处。镇域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辖28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万人。镇域内石梁河、胜天河、暖泉河穿镇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县市地区的水陆码头,商业繁盛,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美称。
    长葛市石固镇是“中州名镇”,中国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许昌历史名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天启六年,始筑石固北寨,清嘉庆筑石固南寨,两寨隔河相望,一桥相通,合为一镇。雍正十一年,置石梁县为许州府郭,县治设于石固。
镇域内岗河村发现的“石固遗址”是一处包含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两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7400多年的历史,地下遗存十分丰富,是“葛天氏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科考和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现存有“天宝宫”、“班固坟”、唐代“白居易墓”和“白乐宫”以及“李自成功德碑”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石梁河桥“夕照胜景”有着美丽的传说。该镇花园村,原为明末清初乡绅王玉玑的花园,实为中州名胜。
    石固镇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闻名全国的艾庄铜器舞即源于该镇沈庄;石固“肘搁”誉满中原;南寨狮子舞久负盛名,表演形式独特,气势磅礴,影响深远。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三古会及有关喜庆之日,该镇都要组织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表演,吸引着乡亲们和外地的客商们。石固狮子舞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表演活动,深得好评。石固人杰地灵,有《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幼在此生活,许昌市第一个党支部在石固南寨建立,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和光辉事迹。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石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石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大力鼓励民间艺术团队发展,从政策上、资金上、领导上给予扶持和倾斜,购置服装道具,巩固扩大民间艺术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为民间艺术的交流发展创造更为宽阔的平台,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光大做出了不懈努力。目前,该镇狮子舞民间艺术团已发展到近20个,铜器、肘搁、腰鼓、盘鼓等民间艺术团有30多个,千年文化古镇石固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

    狮子舞相传起源于南朝军队中,初当地百姓看到后,逐渐流传出来。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长葛是上古乐神葛天氏故里由来已久,有史载葛天氏为部落酋长。他首创音乐舞蹈以教化部落子民,开创了人类文明先风,奠定了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基础,被后人称为乐神。石固遗址是葛天氏部落的原发地,石固狮子舞就是承继葛天氏之乐遗风,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相传康熙年间就有南北寨狮子团。300多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石固狮子”的独特风格。狮舞使石固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镇。
    石固狮舞开始用牛羊皮制成狮子皮,用纸浆模仿制成狮子头,道具是枪、刀、剑等,伴奏有道锣、大小叉。表演之前,先到庙前进行祭奠,人们把狮子当成吉祥物,狮子到谁家拜门,就表示一年万事如意。
    到同治年间,石固狮子团开始配有竹马旱船、高跷、抬阁、肘搁、推小车等。直到建国初期一直活跃在大街小巷和乡村庙会。文革期间社团解散,演出停止。1978年以来,恢复演出,队伍不断发展。到1987年,演员队伍发展到几百人。表演节目有:狮子沿绳、钻铡、攀高架、窜椅子、青龙盘狮、跳跃翻腾,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期间,1979年,石固狮舞团被河南省电视台录像播放,1981年,中央电视台在石固拍摄了“农家乐专题”并播放。
    近几年,石固狮子舞队伍不断更新,连年参加许昌市和县乡文化活动赛事,并获大奖,声誉日益增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止现在,石固镇有近20个舞狮队,每个队有80—100余人,狮舞队伍达到千余人。

1、服装、道具。
2、曲谱及演出图说。
3、历史文献:《长葛县志》、《长葛文化志》
4、图片和影象资料

石固狮子舞历史悠久,南北寨和王庄二郎狮舞队是石固狮子舞的特色代表队。主要传承人物有:
第一代传承人:刁丽力、牛四,男,(1825-不详)私塾文化,自幼自创狮舞。北东街人
第二代传承人:王书贵、姚应先,男,(1865-不详),私塾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第三代传承人:武金顺、董德卿,男,(1895-不详),私塾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第四代传承人:杨合义、武金顶,男,(1920-不详),私塾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第五代传承人:郑观祥,男,(1935-至今)初小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王全合,男,(1932-至今)初小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第六代传承人:
李成信,男,(1945-至今)初小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牛其涛,男,(1947-至今)初小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第七代传承人:
姚应会,男,(1958年-至今),初中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郭  梅,女,(1960年-至今),初中文化,自幼师承。北东街人。
黄明尚,男,1950年出生至今,高中文化,自幼师承。王庄人。
杨建朋,男,1970年出生至今,高中文化,自幼师承,南北街人。

 

    石固狮子舞,是典型的古老民间集体舞蹈,它的演出道具独特新鲜,表演鲜活明快、生动逼真,演出场面隆重热烈、气势庞大壮观,在长达1200多年的传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特征、艺术特征。
一是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
    石固狮子舞历史悠久,源于清代,影响带动县西一带坡胡、后河等地狮舞团队发展,并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创新发展,一直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与乡村庙会等生产和生活中,建国后更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文化宣传表演,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
    石固狮子舞少者百人、多者几百人,老、中、青、少年集体配合表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狮舞表演洋溢着农民粗犷、豪迈奔放、苍劲有力的气势,多用于在重大节日和大型会议、商业助兴、企业庆典等,用激扬的舞乐表达出吉祥的祝福,深为群众所喜爱。沿袭着每开始表演,先到庙前祭奠,狮子到谁家拜门表演,就表示一年万事如意等传统习俗。该舞表演只舞不唱,地方社火特质鲜明。
三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狮子舞表演以大小铜器、鞭炮、火铳伴舞,统一指挥、统一节拍、声势浩大、古朴激越,十分振奋人心。石固狮子舞属于武狮子,着重表现雄狮勇猛的性格,有跳跃、翻腾、沿绳、钻铡、钻火圈、登高架、跳板凳、窜椅子等。由大架盘鼓手用鼓点领舞指挥表演舞蹈。领狮耍狮人用绣球、大刀、哨子棍斗玩狮子,而狮子则追逐打闹不停。舞蹈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可达十几种。有传统节目,也有新创节目。演员均穿着喜庆彩色绸缎镶边服饰,头戴黄头巾,下身穿灯笼裤,腰腿扎有绑布,十分好看,身段麻利,扮相俊俏,赏心悦目,颇具民间小戏曲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石固狮子舞是特色鲜明的民间集体舞蹈,始于乡土、发展于乡土、兴盛于城乡,固守传统,坚守传承,使舞蹈和艺术相结合,是中原弥足珍贵的传统舞蹈资源。
一、历史价值
    狮子舞始创于清康熙年代,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颇受老百姓喜爱,代代相传,传承谱系清晰,充分见证了历史文化与舞蹈之间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对研究传承中原民间舞蹈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社会价值
    狮子舞表演内容丰富,常在农业丰收、祭祀、农闲及节庆、庙会、商贸庆典及集市贸易、文艺汇演时展演,它寓教于舞,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和谐关系,陶冶情操、促进乡风文明具有独特作用;
三、艺术价值
    狮子舞是民间集体舞蹈。吸纳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舞蹈文化、民乐文化等的不同文化元素精髓,演出风格鲜明,艺术套路规范,节目形式丰富,演出道具独特、造型生动逼真,场面隆重热烈,极具艺术欣赏力,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
    该舞的表演服饰吸纳戏曲元素,全部采用民间传统服饰,扮演古朴典雅,表演生动逼真、激越人心、精神振奋,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各界深为欢迎,因此,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