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子锣舞
  • 基本信息
  • 地理分布
  • 历史渊源
  • 相关作品
  • 传承人
  • 主要特征
  • 重要价值
  • 项目图片

    弓子锣舞是禹州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由禹州文殊坡街村铜器社首创。民间舞蹈弓子锣舞,是从大铜器社中分离出来的。弓子锣的出现是为大铜器演奏打节奏的,属于节奏型乐器。在与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弓子锣舞,它既可以与其他铜器结合伴以舞狮等,也可以单独表演。
    《弓子锣舞》是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并重的独特风格,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是中原地区的稀有舞种,是禹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禹州历史的重要记录之一。

    禹州市位于许昌市西北部。夏以阳翟为都城。商朝置历国。西周以此地为历邑。春秋时属郑国地,置栎邑。三国时曹魏政权将颍川郡治迁至许昌,阳翟县划归司州河南尹管辖。西晋时期属河南郡。会昌三年(843)复属许州。北宋建立后,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管辖。元朝时期政区建制不变,改属汴梁路。万历三年(1575)四月因避神宗讳,改称禹州,属开封府。清初沿袭明制,属开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改属许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时期, 1949年5月禹县划归许昌专区管辖,1986年1月划归许昌市管辖,至1988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禹县撤县改市,为县级市,许昌代管。
    禹州市为河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又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形成国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为夏朝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阳翟,并作为tle="颍川郡治所">颍川郡治所,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

    弓子锣舞是禹州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由禹州文殊坡街村铜器社首创。据《河南省民间舞蹈集成·许昌市卷》记载,弓子锣舞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1744——1795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据1978年出土的坡街村关帝庙碑文记载,坡街村铜器社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经形成。最初只是一些小型铜器,大约有20来人。坡街村有座关帝庙,为了祭祀,每年庙会期间,铜器社(含舞狮,传说狮子为百兽之王,它所到之处,一切妖魔鬼怪统统都要躲避)都进行表演。到了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当地民间艺人觉得小型铜器缺乏振动人心的力量,把小型铜器改成大型铜器。他们定制了四面大鼓、八面大锣、四对大铙、四对大钗。小型铜器变成大型铜器以后,虽然声音浑厚,气势浩大,但在表演时由于铜器太大,表演者需要换人等原因,常常出现凉场和混乱现象。为了增强铜器表演时的节奏感,克服凉场和混乱现象,老艺人经过商量,决定增加两面小马锣,由演奏者提着来回在乐队中游动敲打。哪里出现凉场混乱,小马锣就往哪里打。老艺人们后来又发现,这样提着小马锣在铜乐队中来回不停地敲打,既费力又不观。于是就用竹片弯成弓形,把小马锣挂在弓子前部,这就是最初的弓子锣。表演时演奏者把弓子锣背在背上,腰中束红绿彩绸,弓子插在背后的绸子里,经肩至前面,左手握弓子罗,右手握捶击打马锣,利用弓子的弹性上下飞舞,既省劲儿又好看。弓子锣从外形上看很像飞龙,又象凤凰。老艺人根据这些特点专门设计了舞蹈动作和队形。后来,发现两面弓子锣人员少,舞蹈单调,不够热闹,于是又加进两对手钗,把敲边鼓的指挥也充实到了弓子锣舞蹈之中,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弓子锣舞》。弓子锣舞一般在铜乐队出动的路上或狮子表演之前,有时随狮子舞一同表演,由边鼓担任总指挥。在此后的近三百年间,《弓子罗舞》在文殊一带流传。后来《弓子锣舞》除了在文殊流传外,还传播到郭连乡。郭连乡的弓子锣舞除了保留坡街村弓子锣舞的艺术特色之外,又增强了两面弓子锣,他们的舞蹈有八个人表演,舞蹈动作和队形和坡街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乐器:
大鼓、大铙、大锣、大钹、马锣(弓子锣)、手钹、咣咣铙(大铙的缩小型,重量轻于大铙四分之三左右)。
装饰花:
由直径10㎝的小圆镜、直径5㎝的红绒彩球、3m长的红绿彩绸、花纸蝴蝶组成。
道具:
竹弓一对,是弓子锣舞的主要道具之一,由上好的竹片组成,宽约5㎝,长约1.5m上端挂装饰花和小马锣,下端有钩子勾在腰间,中间背在演员的左肩上。
马锣一对,铜制,直径15㎝,挂在竹弓上端的铁钩上。
手钗一对,铜制,直径15㎝,手钗中间系上红绸。
   木棒:长约20㎝,宽约3㎝,木制,击马锣用。

第一代传承人 :
王二海    男 1736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李  群    男 1741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第二代传承人:    
尹可宾    男 1826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徐长西    男 1876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徐瑞兴    男 1873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孟  旺    男 1847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第三代传承人:    
徐根宝    男 1904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陈  新    男 1910年  不详  不详    文殊坡街村
第四代传承人:
徐顺兴    男 1931年  初中  不详    文殊坡街村
孟凡殿    男 1932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李二有    男 1930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郝新年    男 1949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第五代传承人:
郝天琪    男 1963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王振超    男 1963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孟建朝    男 1960年  初中  师传     文殊坡街村

 

1、表演形式新颖。《弓子锣舞》是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作为舞蹈,一般来说,或与唱歌、乐器演奏相伴表演,或与乐器演奏相伴表演。《弓子锣舞》与其它舞蹈表演形式不同的是:它与民间传统的铜器、舞狮相伴表演。而且作为民间舞蹈,虽然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一般不做单独表演,《弓子锣舞》与铜器、舞狮相伴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到。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并重的表演形式,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是中原地区的稀有舞种。
2、表演风格独特。由于《弓子锣舞》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于一体,因此,它的表演风格既有铜器的响亮,舞狮的豪放,又有舞蹈的节奏感,表演风格独特。
3、地域特征明显。禹州总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 2000多个自然村,《弓子锣舞》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禹州有大大小小的铜器社300多家,可《弓子锣舞》仅仅在禹州文殊及郭连流传,其它地方则没有。

    禹州《弓子锣舞》是禹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禹州历史的重要记录之一。发掘、抢救、保护《弓子锣舞》,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弓子锣舞》起源于禹州文殊坡街村。从它的起源来看,它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民间风俗等,因此发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弓子锣舞》,对研究禹州当地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都有积极作用。禹州《弓子锣舞》表演时所用的铜器歌及铜器首共9个,曲中都运用了1/4拍,对于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而且,每个铜器歌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寓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弓子锣舞》表演时所用的铜器经过多年的不断变化,也是青铜乐器发展历史的体现。
    2、社会价值。禹州《弓子锣舞》是禹中原地区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是禹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群众基础广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发掘、整理 抢救、保护《弓子锣舞》,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禹州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