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河南坠子
  • 基本信息
  • 地理分布
  • 历史渊源
  • 相关作品
  • 传承人
  • 主要特征
  • 重要价值
  • 项目图片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属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流行长葛市百余年。建国后,除了坠子书艺人自带学生外,长葛市文化馆先后于1954年、1976年、1979年举办了曲艺培训班三期,培养学生一百余人。1985年,文化馆胡润芝建起曲艺队,1986年在曲艺“宝丰杯”大奖赛中,夺得“宝丰杯”奖。后被评为全国河南坠子十大名星,使长葛坠子演唱队伍更加壮大。李凤琴、徐来香、刘宝琴等表演的《焦裕禄理发》、《王老汉卖瓜》《拆迁风波》等,参加全省大赛获奖。
    现文化馆胡润芝、李凤琴各自带领一支曲艺队,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演出,为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位置适中,总面积648.6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南邻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长葛者得中原的说法,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贯穿全境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连接南北,国家西气中输、南水北调两大工程横穿其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长葛成为中原城市群中处于关键部位的亮点城市。
    据《长葛县志》载,“长葛,为葛天氏故址”。据考古发现,境内有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早在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畜牧、农耕等生产活动。长葛其名,始见于《春秋*鲁隐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战国魏建长社城于其南,秦置长社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迁长社治于颖阴,后改颍川县。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长葛县(县城在今老城镇)。唐、宋、元、明、清、民国,长葛建置一直未变。1960年县城迁于和尚桥镇。1993年,撤县设市。
    长葛市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而齐全,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民乐、狮舞、龙舞、老虎舞、高跷、旱船、大头舞、秧歌、肘搁、坠子书、腰鼓、盘鼓、扯犟驴等,民间艺术团体达60多支,参演群众多达40000人,尤其在每年的灯节和农历三月初十古庙会群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长葛市的民间艺术多次参加许昌、郑州、淮阳等民间艺术调演和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属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流行长葛市百余年。据石固镇岗河村老艺人杨宝玉、南席镇尹庄村老艺人尹有的调查史料记载:自长葛市大周镇王皮庙村张北(景臣),老城镇的申升(万升),增福庙乡张留寨村张林(老林),三人在清光绪年间将河南坠子从开封、原武、尉氏等地学来传入长葛。建国前后有孙瑞昌、常玉新、赵孬、胡青彬、王连卿、张金泉、张金水、尹水河、尹有、李廷俊、杨宝玉等。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政府首先将本县及外县的流散艺人在我市的曲艺老人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帮助艺人提高政治觉悟和演唱水平,建立曲艺协会,组织曲艺队,使我市的坠子书逐步走向正规。
    建国后,除了坠子书艺人自带学生外,长葛市文化馆先后于1954年、1976年、1979年举办了曲艺培训班三期,培养学生一百余人。1985年,文化馆胡润芝建起曲艺队,1986年在曲艺“宝丰杯”大奖赛中,夺得“宝丰杯”奖。后被评为全国河南坠子十大名星,使长葛坠子演唱队伍更加壮大。李凤琴、徐来香、刘宝琴等表演的《焦裕禄理发》、《王老汉卖瓜》《拆迁风波》等,参加全省大赛获奖。
    现文化馆胡润芝、李凤琴各自带领一支曲艺队,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演出,为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乐器:坠子弦(又名坠琴),脚梆、琵琶、简板、单板、附件;
2、演出图片;
3、相关资料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  址代表目曲

1


张北1894年老城镇王皮庙村《刘公案》
申升1896年老城镇老城村《大红袍》 
张林
(张光林)
1899年增福庙张留寨《史公案》
常玉新1898年城关镇贾庄《粉妆楼》
 

2

 
 

孙瑞昌1900年老城镇台庙《大红袍》
赵  孬1900年董村镇米庄村坠弦
司法章1903年后河镇徐庄《小老鼠告状》
尹  有1912年南席镇尹庄村《大红袍》
尹水河1914年南席镇尹庄村《杨宗英下山》
王  海1913年石象乡斧头村坠弦
王连卿1918年增福庙乡崔庄《红岩》
娄西瑞1905年后河镇娄庄坠弦
杨宝玉1907年石固镇岗河村《五女兴唐传》
胡青彬1917年南席镇曹碾头《绒线记》
刘金坡1927年增福庙乡崔庄《史公案》
赵连卿1932年坡胡乡孟排坠弦
张金水1933年增福庙乡张留寨《史公案》
李廷俊1927年尉氏县洧川镇陈庄村《平原枪声》
李中美1920年尉氏县蔡庄《华容道》
张金泉1941年增福庙乡张留寨《史公案》 

3


胡润芝1959年坡胡乡拐河杨《秦琼打擂》
李凤琴1963年南席《包公案》
仇宝霞1965年后河刘士华《双枪老太婆》
刘宝琴1972年电力公司
徐来香1968年八七小学
许建伟1967年和尚桥镇樊楼坠弦


 

河南坠子是典型的艺术表演形式,它的演出独具特色,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节目内容丰富。表演鲜活,明快,舞台表演、电视表演、乡村表演都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典型的表演形式。
河南坠子的表演可以是一人也可是多人表演,由于长葛地处中原,经济繁荣,多地坠子艺人常云集于此。为此,河南坠子中在东、北、中三路流板唱腔在长葛被艺人们融为一体,创新了唱腔,后又在青年艺人不断吸收戏曲及其它剧种的精华,从而丰富了坠子的唱腔艺术。
二、艺术表演形式独特。
艺术表演形式与众不同,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表演,也可在舞台,电视中表演,也可以一个表演,也可多人表演。表演时一人手拿简板演唱,一人演奏坠琴,脚蹬脚板演奏,演唱时有慷慨激昂,剧情悲苦时,有如泣如诉,音乐伴奏恰到好处。
三、古今结合,传承创新。
长葛坠子在其漫长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即保留了古老的传统节目,又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多样,表演场不限,内容可长可短表演人数不限,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乡土艺术的风范,常演不衰。
四、音乐唱腔独具风格。
音乐唱腔属板腔体,板式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飞板、快扎板等。
五、表演的书目以传统大书为主。
如《秦琼打擂》、《包公案》、《杨家将》、《平原枪声》等,表演有说有唱,以说表为主。
六、演唱独具魅力。
以胡润芝为代表的长葛坠子演唱流派,在继承河南著名坠子老艺人李廷俊大书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潜心揣摩,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说唱风格。表演者嗓音宽广、粗犷、浑厚,吐字清晰、恳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说故事扣人心弦、逼真细腻,抖包袱时语言流利、明快,气韵十足,极具震慑力。表现富有感染力,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走遍全国各地,深受群众喜爱。

长葛一带的坠子书是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是河南省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
坠子书内容丰富,是河南的曲艺曲种之一,流入长葛已有百年历史,坠子书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颇受老百姓喜爱,代代相传,传承谱系清晰,还充分见证了民间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对研究传承河南民间曲艺艺术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坠子书是民间曲艺艺术形式,吸纳了历史文化、戏曲文化、表演文化、民乐文化等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于坠子书音乐节奏明朗流畅,旋律优美缠绵。演出风格鲜明,艺术套路规范,模仿惟妙惟肖,场面热烈。为此,流传区域较广,影响面较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和爱戴。    
1、社会价值:
坠子书从传入长葛开始,由于过去农村艺术活动单一,坠子书便成为农业丰收、农闲、节庆、庙会、商贸庆典活动及集市贸易,社火、文艺汇演、婚丧嫁娶,明农村的娱乐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和谐邻里关系,倡导和谐社会陶冶情操,促进民间曲艺艺术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2、艺术欣赏价值:
①增加了曲艺艺术形式。②提高说唱演唱艺术,由于文化部门的重视,不断举行大、中、小型曲艺会演,促进了曲艺艺人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了艺人们的演唱艺术。坠子书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演出表演生动,令人百看不厌,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