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遗传承人
姓    名吴更银性    别
出生年月1951.5.22民    族
文化程度  初中职    业旅游开发
职务职称吴道子国画院副院长荣誉称号
 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        2011 年  11  月
确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2011 年 12   月
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 年      月
确定为国家级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 年      月
联系电话15837420482工作单位画圣吴道子游览区管理
委员会
邮    编461681电子信箱468319905@qq.com
通讯地址河南省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
个人简历1959年8月—1964年6月在山底吴小学毕业
1964年8月—1967年6月在山底吴村初中毕业
1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年3月复员。
197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6年—1984年任山底吴村党支部书记
  1988年至今任吴道子国画院副院长
传承谱系吴 姓起源于西周时期鸿苏无锡,之后迁入齐鲁,后又迁入河南、安徽等境。
吴门始祖吴道子,因吴氏家谱代远年湮,碑刻记载自三十七代先祖景华开始,景、大、以、养、孔、芳、振、可、学、九、还、应、峰、金、光。后续丹、青、绍、宗、德、华、艺、百、世、昌。本人是青字辈,系吴道子五十三代世孙。
学习与实践经历    为继承祖先画圣遗风,自1988年发起纪念吴道子活动后,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夜以继日寻找有关吴道子的碑刻、石碣以及传说。1989年在树立四十通青石画碑的基础上,又号召群众在村内道路两旁树起一百多通有关吴道子绘画艺术的红石画碑。1990年不辞艰辛往返两次到四川资阳县,把魂游千年的祖先吴道子的灵魂从四川资阳县招魂迁墓。招魂到故里山底吴村,安葬在三峰山上,使我们的祖先画圣回到了家,也为现在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技艺特点从小就常听爷爷、父亲讲吴道子的故事,放牧坡、祖师洞、黄龙潭等,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也时常给晚辈讲一些有关吴道子的传说,利用党员会、群众会的形势,或者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讲吴道子的故事,使画圣的精神流传百代。
个人成就 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到很多有关祖先吴道子的碑刻石碣,以及传说如石椅子、宝碾盘等,有的残碣现已存放在吴道子纪念馆内。1989年为创建吴道子画碑林苑,我带头捐资带动群众纷纷解囊,捐资捐款。
授徒传艺情况自1989年发起纪念吴道子活动以来,由于我带动、传艺,我的家庭以及街坊邻居、村民每个能讲多个吴道子的传说故事。现在有关吴道子的传说已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已广泛流传开来。
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展演、宣传、讲座等)利用党员会、群众会讲吴道子的故事、经历以及以后的发展;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宣传吴道子的事迹。
本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从山底吴村东北角祖师庙遗址处挖出的“吴道子忠厚长者”的残碣一块,存放在纪念馆内。1989年12月在山底吴树立了吴道子1300周年纪念碑,气势宏伟。1990年3月为招魂迁墓,拜请蒋介石的老师张圣莊先生的挥笔写下了“叶落归根”四个大字,现已制成匾额悬挂在吴道子的祠堂上方;为招魂从四川资阳县请“供奉吴道子神位”的牌位以及吴道子故事“宝碾盘”的图片现已放在吴道子纪念馆内。
为该项目保护传承所做的其他贡献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吴道子流亡四川资阳县故葬在李家沟。1990年3月由我带队亲自拜见了《吴道子蜀迹汇考》资阳县志办的主编、资阳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王洪林等人,实现了移葬故里的夙愿。蒋介石的老师张圣莊先生亲笔写下了“叶落归根”四个大字,招魂迁墓把祖先吴道子安葬在三峰山上,百代“画圣”回了家。
照片一 
照片二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